致力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水质 ——降低出厂水耗氧量 |
作者:周珊 时间:2020-08-27 点击次数:次 |
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了解到了饮用水的水质状况,因此大家对饮用水的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本着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供水服务这一宗旨,我公司一直致力于水质提升这一难题。2019年12月青岛市供水事业发展中心发布了《青岛市城市供水水质准则》,其中要求有深度处理的净水厂耗氧量标准从国标(gb5749-2006)3mg/l提高为1.5mg/l,而2019年12月我公司各水厂的平均耗氧量在1.7mg/l-1.8mg/l之间,这与新供水水质准则中的要求稍有偏差,对此,我公司将提升水质-降低出厂水耗氧量这一工作提上日程。 以思为筏,以学为基 我公司从两水厂工艺流程入手,从次氯酸钠预氧化到混凝沉淀、滤池过滤、臭氧活性炭吸附再到次氯酸钠消毒等环节进行思考,寻找降低出厂水耗氧量的办法。首先进行了耗氧量去除率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掌握水厂各构筑物的耗氧量去除率情况,并将得出的数据与某水务公司数据做对比,具体对比趋势图如下:
通过对比发现沉淀池、活性炭滤池两大构筑物的耗氧量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比例较高。对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工艺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及管理措施。 有的放失,精准施策 首先分别采用了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预氧化实验,从源头上抑制藻类等的生长。在沉淀池工艺中,进行了强制混凝实验、混凝剂 助凝剂实验等,通过先实验室出理论数据后实际运行测试来验证各种药剂的最佳投加量。其次,增加沉淀池的排泥频次,尽量避免沉淀池泥沙淤积所带来的影响。 在臭氧——活性炭滤池工艺中,通过对炭滤池的生物含量进行了周期性的检测工作,找出规律,规定了不同季节、不同温度,炭滤池的反冲洗周期。另外在臭氧投加方面,我公司通过实际投加实验,同样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温度确定了臭氧的最佳投加量。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两水厂的出厂水耗氧量均降至1.50mg/l以下,达到供水水质准则中的新要求。 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 为了给水厂运行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指导生产,水质管理中心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确定,同时在实际运行中不停地修正调整。以下为部分实验数据及变化趋势图: (反冲洗周期内碳滤池生物含量趋势图) 结合管家楼水厂碳滤池的实际运行情况,将3-5月份碳滤池反冲洗周期定为14天。6月份反冲洗周期定为10天。3月底开始通过调整碳滤池的反冲洗周期,使碳滤池的耗氧量去除率明显上升。 (臭氧投加及耗氧量变化趋势图) 在预氧化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臭氧投加量,结合出厂水耗氧量的检测情况,确定臭氧的最佳投加量。
(管家楼水厂红石崖水厂1-7月份平均耗氧量变化趋势图) 经过半年的时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及团结协作下,我公司圆满的完成了此次降低出厂水耗氧量工作,通过本次降低出厂水耗氧量工作,主要体现出: 1.团队的配合的重要性。在本次水质提升工作中,水厂、泵站、水质管理中心等部门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实验中,大家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水质管理中心给出各实验的理论数据,各水厂泵站严格按照水质管理中心的要求进行实际实验投加及现场监测工作。 2.要有时刻学习的态度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我公司在原有检测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炭滤池生物含量周期性检测,二氧化氯预氧化后消毒副产物氯酸盐及亚氯酸盐的检测、两水厂预氧化后三卤甲烷的检测、二氧化氯转换率检测、藻类镜检等新的检测实验。同时为了保证精确的检测数据,这期间进行了耗氧量盲样考核及耗氧量检测对比实验。通过这些实验的学习及考核,不仅为降低出厂水耗氧量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提升了职工的个人综合能力。 3.职工全面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化验人员需要全面熟悉水厂的工艺流程,将水质检测与水厂工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数据在水质提升中的指导作用。水厂职工也要在实验中更深刻地理解各工艺的运行原理和各种药剂的作用,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水质提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降低出厂水耗氧量仅仅是一个开始。 2020年是我公司职工技能全面提升的大年,水质提升对于职工来说,不仅仅是需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也是职工技能提升的一种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质提升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